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深山中,藏匿着一个与世隔绝的村落。这个村庄三面被水环绕,一面依山而建,湍急的无量河将这里与外界隔绝了数百年。村民世代依山而居,用石块和木材建起了蜂窝般的房屋,仿佛与外界的繁华毫无关联。
然而,让人意外的是,这里保留着一项古老而独特的婚姻制度——“一妻多夫”制。随着外界对“女性地位”议题的广泛讨论,村里的女性早已掌握了家庭财政的主导权,管理多个丈夫,指挥家中的事务。
**一个悬崖上的村庄**
这座村庄就是四川深山中的俄亚大村,地理位置堪称“天险”。它悬挂在海拔2000多米的半山腰,四周被陡峭的悬崖围绕,湍急的无量河将村庄隔离成一个孤岛。直到2010年公路修通前,村民出山需要徒步翻越三座雪山,耗时八天八夜。曾有一位老人回忆:“过去有人娶媳妇,娘家人要三年后才能收到消息。”
展开剩余81%这种险峻的地理环境迫使村民发展出了独特的生存方式。梯田像鱼鳞般紧贴山壁,青稞和玉米是主要的农作物。骡马成为唯一的交通工具,它们负责运送粮食、驮运新娘,甚至搬运棺材。最令外人震惊的是,在这个资源匮乏的地方,村民创造了“兄弟共妻”的婚姻模式。若一个家庭有三个儿子,分家意味着每人只能拥有很小的一块土地。兄弟们共妻,不仅能集中劳动力共同耕作,还能避免因为土地分割而导致家庭贫困。村里常流传着一句话:“家中有三兄弟,共妻才能活下去。”
**妻子,家中的“根”**
纳西族女孩次玲的家,是典型的一妻多夫家庭。她的母亲年轻时与三兄弟自由恋爱,婚后便成为了这个家庭的核心。家中的火塘屋里,三角铁架上悬挂着黑铁锅,墙上挂满了玉米和铜铃铛。次玲的母亲坐在羊皮垫上,分配各自的任务:大哥负责赶马去丽江卖山货,二哥照顾苹果园,三哥负责放牛喂猪。每月发放零花钱时,三个丈夫像孩子一样排队领钱,买包烟也得事先向妻子报备。
这里的规矩流露出浓厚的母系社会色彩。妻子的卧室挂着花布帘,男人未经许可不得进入。夜晚,妻子手持松明火把,自由选择前往哪个丈夫的屋里,而屋门上悬挂的蓝、红、花布帘代表着不同丈夫的住所。孩子们随母姓,称最大丈夫为“阿爸”,其余的则称“二叔”“三叔”。如果有丈夫不孝,村里的人会要求他宰羊罚酒,向妻子赔罪。
村里的老人曾说:“女人是家里的根,得好好护着她。”
**历史的印记,苦难的产物**
一妻多夫制并非一段浪漫的传说,它是苦难历史的产物。俄亚大村地处川滇交界,历经明清时期频繁的战乱,官府常常强征男丁充军。村民们回忆道:“每户至少要出一个壮丁,而他们很多时候再也回不来了。”为了延续家族血脉,兄弟共妻成为了一种无奈的选择。贫瘠的土地使得分家无望,单独的家庭很难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。因此,兄弟共妻成了维系家族的唯一办法。
此外,村里的蜂窝状建筑也藏有防御的智慧。房屋由石块和夯土建成,屋顶相连如迷宫,外敌来袭时,只需抽掉木梯便能封锁通道。美国探险家洛克在《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》一书中记载道:“这里的男人多为士兵后代,战争导致了男女比例失衡,共妻制成了必然。”
2010年,第一辆汽车驶入俄亚大村,当时骡马被吓得嘶鸣,孩子们欢快地追着“铁牛”跑。如今,太阳能路灯照亮了石板路,年轻人也开始用微信聊天,民宿老板在抖音上推广火塘屋。婚姻观念的变化是最为剧烈的转变。54岁的扎西大妈曾是五兄弟的妻子,她指着屋顶的婚纱照说:“我女儿嫁了个汉族小伙,穿着白纱办了婚礼。”如今,村里一半的家庭已经转变为一夫一妻制,年轻人直言:“伺候几个丈夫太累,不如找个合适的人结婚。”
**文明的交融**
然而,尽管变化巨大,旅游业的兴起使得古老的婚俗得以复苏。在每年一度的“三朵节”上,村民们上演火婚仪式:新娘戴着银饰,转动经幡,游客用手机记录下这一瞬间,东巴祭师用松枝蘸蜂蜜画上祝福的图案。曾有人问:“如今还有真正的一妻多夫吗?”老人们摇头叹息:“老规矩就像火塘里的柴,烧着烧着就成灰了。”
随着时间的流逝,俄亚大村的夜晚不再漆黑。电网的改造让村庄亮如星群,智能电表取代了松明火把。村民们使用电动脱粒机处理青稞,老磨坊已积满灰尘,年轻人骑摩托车运送山货。曾经上千的骡马已锐减至百余头。随着汉语的逐渐普及,东巴语也在悄然消退。
然而,古老的文化仍在悄悄生长。在村里的大东巴央章次里家中,他整理着三百册东巴经,这些书籍涵盖了星象、医药和婚俗等内容。他忧虑地说:“年轻人觉得学这些不如出去打工挣钱。”
尽管如此,次玲的母亲依然坚守着传统。她开设民宿,教游客织麻布,三个丈夫则帮忙晒花椒、酿蜂蜜酒。她说:“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,但日子总得往亮处走。”
黄昏时分,村口的骡马驮着游客购买的核桃渐渐消失在山道上,摩托车的轰鸣与铜铃铛的叮当交织成一曲独特的旋律。俄亚大村,犹如无量河中的石块,被时光的河流冲刷,留下了新的纹路。它不再是一个与世隔绝的秘境,但也未完全褪去那份古老的底色。或许,这就是文明交融的最真实面貌——既不固守传统,也不完全颠覆,而是在温暖的生活中,新旧悄然共生。
对于这个藏匿在大山中的村落,你有什么感想吗?
发布于:山东省